双语教育,我们讨论的那些热点以及忽略的更多点
文 | 龚琴 Helen
图 | unsplash、pixabay
今年上半年,有一篇名为《不要迷恋“高大上”的魔都双语学校,那可能只是个传说》的文章迅速刷屏了教育界,且不论文章本身的观点是否有失之偏颇或激进一说,不可否认的是,双语学校的双语教育正以另一种方式被人们重新审视,并不断在今年各种教育论坛上作为主要话题被人们不断讨论、争辩。
双语教育,仿佛比任何时候都变得引人瞩目,也更为迫切。
教育界开始重视双语,这是好事,说明英文不再独领风骚,中文的地位,或者说母语的地位正慢慢被扶正。对自身文化的逐渐认同,驱使着很多所谓的“双语人”经历了一番类似“香蕉人”的浪潮后,正慢慢寻找可以回家的路。
我记得也就三四年前,那会儿我还在帝都的一所国际学校任教并负责中文部,接触到的中国家长形形色色,有的家长温文儒雅,低调谦逊,孩子也往往在学校适应得很好;而有的则财大气粗,出口通常咄咄逼人,而往往这样家庭下的孩子在学校也问题多多。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有些家长如出一辙的语句:“龚老师,我家孩子将来是要去国外(通常指美加英国)读书的,我对他的期望是中文能流利说写就行,其他的没什么特别要求。您说,马上要到八/九/十年级了,我打算让我们家孩子直接将第一语言(母语)换为英文,中文就我们在家请人辅导就好了。你说,二外,我们选西班牙语好呢还是法语好呢?听说多学一门语言,将来对孩子申请国外大学有帮助......”
好吧,碰到这样的家长,我通常是无语的。中文,在他们眼里,是可以随时放弃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国外大学青睐会多门二语的学生。所有的都指向大学申请,而那个关于自身文化的“根”,他们自身觉得不重要,也并不觉得那对他们的孩子有多重要。可是现在,我想这样的家长,会越来越少,至少在我与其他同行的沟通中,能慢慢感觉到。
中文自带的重要文化基因,正慢慢夺回其话语权。我们今天所谓的双语教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英语和中文并行教。那到底指什么?网上定义一大把,可真正深究起来,很难说A定义就完胜B定义,B定义又比C定义优越多少。
为了不使大家在此点上太过纠结,我们不妨看得更为简单点:双语教育,即对两种语言同时展开的教育,一种是同为达到母语目标的教育,一种是达到母语与近母语目标的教育。
前一种是大多数学校力图标榜的,可真正能达到这个阶段的,少之又少。后一种则是大多数学校努力在实践的,即使是这样,仍然有太多学校在此条路上走偏,变成英语大行其道,中文默默让道的尴尬局面。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其他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感觉就做得很好啊?为什么我们提双语教育,怎么就这么难?
怎么回答?这里面其实有好几个问题要单独拿出来分析。
先讲一点带学术性的,美国也好,加拿大也好,从根源上来讲,他们的双语大都属同一语系,比如英语与法语,英语与西班牙语等等,这个双语,会比英语或其他语言与中文的双语就会来得简单,毕竟光汉字本身这个自成一体的体系就曾难倒过一大片老外学习者,至今仍是。
而如果我们将日语,韩语与中文放在一起做双语教育的话,仅就汉字学习而言,我想这个难度会降低很多,因为韩语、日语里有着太多的汉语借词。在我曾经的母校北语,专门针对留学生开展的为时四年的汉语专业本科学习,不可否认的绝大多数学生仍都以日,韩学生居多,因为大学的本科学习里,光是一篇篇的论文,汉字的数量就足以吓倒好一批西方学生。
所以,你看,从偏学术的角度讲,美国也好、加拿大也好,人家的双语教育其实是同父异母下的产物,根源是一致的,书写系统和发音系统有很多相似性,双语教育自然容易很多。
而我们现在讲的双语教育,在中国的这个市场,大多会是指英文和中文,两个不同语系的语言,异父异母,你让二者融会贯通,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而且双语学校里的学习者通常会有两个群体,一个是我们的中国学生,还有一个是老外学生,后者在人数上通常为少数,而这个经常会被忽略,至少在我读到的各种关于双语教育的文章里,我几乎很少看到有人提及这点。
我们普遍意义上当然指的是中国学生的双语教育,可既然我们谈对比,那么外国学生这个少数群体应该也被囊括其中,因为这是在我们自己国家学习环境下产生的学习现象。哪一天,双语教育,如果不仅可以指中国学生学好中文的同时,把英文也学得倍儿棒,反过来外国学生学好自己母语的同时,在中国的学习环境下,也能把中文真正学好,我想这才真正算是双语教育的功德圆满。
而目前,对于外国学生在中国的双语教育,先别说整体层面了,就个体层面而言,成功的例子也并不多。汉语,撇去愁死老外的四个声调(外加一个轻声调),再丢给其一个陌生到不行的汉字书写系统,这个双语教育,如果按激进的观点来讲,如果不说是三语教育,最少也是2个半教育,这个半教育我指的是关于汉字系统的教育。
难度大吗?大了去了!
当然,确实有大山,曹操这样中文说得就跟北京当地人似的人物,可他们通常仍免不了在写汉字这块大石头上栽跟头,而且,他们的学习经历其实跟我们所提的正规学校环境下的学习关联不是很大。
再回到我们最为看重的中国学生群体,因为文化同源的关系,我们此时可以把新加坡的例子带进来。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按照目前的说法来讲,应该是做得最为出色了,至少在中文和英文这块。可即便这样,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英文仍然是大多数人的强势母语,所谓中文,虽也同称母语,但这两个母语的势均力敌其实大多数时候只是一种美好假象。英文在很多场合中仍然有着太明显优势,所谓的双(母)语,仍然变成了强势的英语母语与弱势的中文母语之间的一种力量悬殊的博弈。
再把目光放回到中国来,今天许多颇有远识的双语学校,比如香港的汉基,上海的西外,北京的鼎石,常熟的UWC等等,这些学校正是看到了新加坡双语博弈如出一辙的在我们自己国家不断上演的尬舞局面,试图大胆摸索出与此不同的道路。
这条路,别的国家没有走过,但所幸,还好,我们的母国有很多历史可以学习和借鉴。在这点上,西外校长林敏先生曾提及过民国大师们,如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钱钟书先生等,他们是中国百年来最好的“双语人”例子,我个人颇为认同。
中国的双语教育,如果真的有方法,也得是从我们自己的身上去寻找,而非一味照搬别国。
写到这儿,你看,其实我们所谓的双语教育,和新加坡的还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回到根本上,他们的英语强势,中文弱势的局面,并非我们所想要。我们真正想要的,也最为实际的,是这个局面的乾坤大挪移,即中文强势,英语弱势,需澄清的是,此弱势非语言上的弱势,更多指思维,观念,文化上的认同。
这样的观点及实践,在越来越多双语学校的教育之路上萌芽并不断发展,而作为家长,我们自身的修行也得跟上。如果我们眼里的双语只是一直盯在英语的流利度上,却对中文不闻不问,或仍天真地认为反正孩子将来是要出国的,英语才是法宝,那么你送出去的孩子很有可能会迷失在那场你原本无比骄傲的计划当中。
因为当他们出去,会遇到的远不止语言本身,还有文化、观念、习俗的各种冲突,而语言并非是最好的解决之道。只有内心的笃定,以及对自己母国“根”的了解,及冲突后的认同,才是真正能让其心安所在。
而我们也希望,有一天,当他们回来,坐在对面与我们、与长辈们聊天的那个人,不是香蕉人,也并非狭隘的爱国青年,而是在真正深得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既有随时能寻找到自己的根的能力,也能放眼世界,开阔胸怀,看待并尊重与我们不一样的人和事。
今天这个时代,尤其是一二线发达城市,越来越不缺中英文流利的人才,三四线城市随着各种英语学习App的强势推广,这种差距也会越来越小。但越是这样,所谓的双语教育,我们就越需要小心谨慎,全盘布局。大到一个国家、学校应如此,小到一个家庭亦然。
愿我们将来的孩子,有说母语的豪情,也有使用准母语的自如,是以为盼!
2019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JISE2019)
2019年2月23日、24日
北京嘉里大酒店
家庭报名通道即将启动
敬请持续关注菁kids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
-end-
更多菁彩内容
请点击阅读原文
访问 jingkids.com